省党代表胡玉伟:撮合更多科学家和企业家“谈恋爱”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27日 14:59    编辑:fashion    来源:网络 中国农网 » 地方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胡玉伟。

人物简介

胡玉伟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科研部部长,2004年入党,博士、研究员。曾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等奖项。

参加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前夕,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科研部部长胡玉伟与团队围绕所从事领域,研究大会报告可能关注的几个重点:重视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力推科创赋能乡村振兴,尤其是破解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等等。这些是科创中心为落实好国家战略,围绕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与方向的主抓措施。事后证明,这些理念也是报告明确的未来发展指向。

大会刚刚闭幕,胡玉伟又忙碌了起来,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带着许多预期外的“要求”回到岗位上,“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上,各行各业代表对报告的深入解读,让我对大会精神的政治引领性、思想引导性、落地指引性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定会把这种认识带回基层一线,这是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一种重要义务。”

很向往把多年的科技成果落地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下称“科创中心”)于2018年12月12日正式挂牌,是国家在大华南区布局的“国字号”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政府公益平台。2019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原局长、广东省博士团团长刘玉涛被抽调担任科创中心创建工作组组长,之后一群来自南方11省区不同单位、不同专业、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青年博士陆续被抽调来此挂职。

胡玉伟是最早一批投入该平台营建的挂职干部,来自广东省科学院,2011年开始从事一线科研多年,30岁出头便评上副高职称。“我很向往把自己多年的科技成果落地,为产业做点贡献,实际上,很多挂职干部也怀有这种憧憬”。平台创建越久,接触真材实料的科学家、企业家越多,胡玉伟对这种“科技产业”撮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带来的使命感越强。一年后,她毅然放弃原单位工作,考入科创中心,“科创中心的定位、氛围、机制打动了我”。

初创的科创中心不仅要做农业科研技术孵化和创新,更要综合引领全要素流动交易、市场匹配的机制创新和制度创设,需要紧急修炼“内功”与“外功”。

对内,该中心快速构建起线下的孵化园、直播塔、种业馆、电商馆、交易馆等要素平台,线上的科创数字港等信息化平台,近800亩核心区保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1.2万余份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研究昆虫、当时担任该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的胡玉伟被分配去规划营建种业馆和科技馆,其中种业馆意义重大,要讲清楚广东种业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绝非易事。科研出身的她啃下“硬骨头”,收集资料、构思设计、组织营建,仅花了一个多月便把种业馆建起来。目前,该馆已经成为全国种业知名的打卡点。

对外,科学家和企业家是科创中心链接和服务的两大抓手,急需招兵买马建立要素资源库。该中心首先联系全省21地市100多个县的农业部门和数千家经营主体,以及全省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涉农科研工作者,通过宣讲邀请其加入平台。

这阶段,最令胡玉伟难忘的还是2019年6月底,科创中心处女秀“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在广州开幕,吸引了来自亚洲、美洲、欧洲、非洲等地3000多名专家、企业家参会,“以市场为导向”全国联网构建起真实、公开的要素交易市场平台,为有真材实料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牵线搭桥、对接转化。

“大会最大的亮点在于促成技术权属交易,这种真刀真枪交易在广东农业发展史上很少,尽管此次交易额不高,但是一种实在的创新”,胡玉伟说,“我们真正展现了平台效应,通过‘超级媒介’撮合科学家和企业谈成恋爱。”

成功建立“133N”模式

这群挂职干部的任期为半年以上、两年以内。2020年1月,科技馆、种业馆等要素平台相继开馆后,胡玉伟接班转任科研部部长。

那场“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纪念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之后,科创中心创设的“围点搭环”模式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一场场资源对接系列活动陆续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专家加盟。

胡玉伟转岗后的首要任务便是摸清平台上所有专家的科研底子,“弄清广东自己的农业科研家底,也为之后的‘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工作打好基础。”对专家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哪类专家有需求,再针对性地寻找并吸纳入库。

就在反复探索与实践中,科创中心成功建立“133N”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和交易机制,获得省和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

胡玉伟解释称,“1”即一个“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平台,通过“大比武”筛选优秀技术,“相当于中子撞击,能反射出三类技术”。这就是第一个“3”,第一种是成熟技术,可直接面向市场交易;第二种是单一技术,需要多种技术融合,达到“关联技术集成”;第三种是“卡脖子”技术,需要政府引导大量资金进行联合攻关。第二个“3”即选择三类农业来展演和示范这些技术,该中心分类设计了“山区农业”(肇庆)、“都市农业”(黄埔)、“海洋渔业”(珠海)三大类孵化转化示范副中心。“N”即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推介,向全省农业产业园、驻镇帮镇扶村等阵地工作进行示范孵化。

胡玉伟牵头办起了“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按一季度一场的计划执行,每场比武总决赛冠军设100万元大奖,由企业赞助。2021年5月26日,首届大比武举办。10个项目从360多个海选项目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从全国11个省(区、市)海选了专业、行业、大众三大类共50名裁判,选出最终赢家。

“大比武”也促成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有效对接,甚至达成合作。胡玉伟称,这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企业家向科学家(或其他社会平台)抛出科技需求“绣球”,经过层层环节筛选,最终促成科技成果的衔接、交易、落地。

如何进一步让科研技术落向广袤大地?今年春耕来临前,利用科创中心的直播间,胡玉伟开启了一档“首席专家谈农技”系列主题直播活动,促成全省51位首席专家陆续走进直播间,向广大农民带来毕生研究的“干货”指导农业生产。

破解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评估难题

目前,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已汇聚大华南区3.2万名农业科学家和12万名农业企业家,以及3000余个种质圃、4096名律师、336亿元产业发展基金、50万平方米物业、36万名新农人等要素资源。

三年来,该中心创设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133N模式”已多次迭代、日臻完善,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不过,农业技术权属交易难的坎还未迈过去,尤其是评估体系的建立。

“这是全国目前的一个通病和软肋。广东发挥要素市场优势,解放思想,已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我们的‘133N’模式中建立了‘卖方叫价’‘市场纠价’‘专家评价’‘中心定价’的评估模式,这种模式得到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普遍认可,成为了133N模式中的关键CPU。”胡玉伟说。

现阶段,科创中心在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评估转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胡玉伟还提到,随着“十四五”广东农业科技十大主攻方向正式发布,科创中心将在“大比武”的基础上升级实施“揭榜挂帅”行动,将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让有能力者来揭榜,政府给予其各方面扶持,在3-5年内攻关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必须抓在自己手里。”

■同题问答

南都:过去五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工作成果是什么?

胡玉伟:进入科创中心三年,我已成为正式一员,是集体的一分子。最让我骄傲的是“133N”模式成功建立,可以对外复制、推广,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晶。

南都:党代会报告中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未来如何在工作中将其贯彻落实好?

胡玉伟:如今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3%,居全国首列,成果非常显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报告中提到要探索科技攻关的“广东路径”,我感到很欣喜,我们已经在探索中。未来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完善“133N”模式,为全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提供湾区智慧和广东路径。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张华亮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中心 广东 农业
最流行的:一周精选导览
最新Trends News
热点MOST POPULAR
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