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地区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人民网2022年12月14日)
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始,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各省市地区在经过五年不断发展和探索,其中不乏很多成功案例,但也不乏失败案例,从这些成功失败的众多案列中不难发现,有些产业在经过几年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有些产业在人员和扶持政策结束后就再也看不到了,不得不引人深思,要想全面持久发展,产业的结构必须要合理且符合实际,产业的根要从农村长起来,扎根于农村发展,才能让乡村能够从量到质的华丽翻转,才能在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成现代基本实现。
充分挖掘优势资源,研究发展规律。现阶段,乡村振兴都是各地均在发展,为避免同质化发展,导致恶性竞争而浪费资源,党委政府应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做好前期分类调研,充分调研本地资源和周边优势资源、市场饱和度、大环境的发展需求、群众发展意愿等因素,综合研究分析发展规律,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锻造长板、补齐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水平,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不可脑袋一热,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发展趋势潮流,不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终将无法持久发展。
科学设置产业结构,扎根乡野赋能。产业结构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要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对现有优势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融入更多的乡野气息,能够盘活现有资源,对现有资源精妙设置,围绕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设置更多的体验式项目,引人入目,激发好奇心和增强活力,把产业延伸在乡野,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让产业帮助各地区留住味道、留住人气、留住发展,让产业的根扎入当地,吸取当地的养分,反哺当地的发展,相辅相成,不断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激发产业活力。产业发展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便增收致富的长远之计,是照顾家庭老小的重要举措。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既“管肚子”又“管脑子”,用群众身边的新变化新发展成就教育群众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恩向谁报,不断坚定群众坚持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只有群众广泛参与支持,优势产业才能持久的散发出活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局面才能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余林)